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旗开网,藩王造反的事例可以说是不绝于史书。但造反者众多,成功者甚少。
但凡事都有特殊,在明朝初期,就发生了一个中央朝廷拥有巨大优势,却在镇压藩王造反的战争中屡屡处于劣势地位,最终被地方藩王所推翻的历史事件。这场战争就是在后世知名度很高的“靖难之役”
。
靖难之役始于建文元年(公元1399年),建文帝在即位初期,大权还未稳固的情况下,贸然“削藩”,犯了大忌。而且以为先剪除势力小的藩王“杀鸡给猴看”,可借此挫挫燕王的锐气。没成想,弄巧成拙,反而更刺激了燕王,使他痛下决心,走上谋反之路。
再说年轻的建文帝朱允炆关键时刻仍心怀“妇人之仁”误以为燕王不会做“谋逆之行”,又给了他四叔积蓄力量的时间。加上在削藩中用人不当,重用李景隆这个贪生怕死、气量狭小的军事蠢材,使得六十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。就这样将祖父朱元璋给他留下的一手好牌打得稀烂。
展开剩余88%而藩王中势力最强的燕王朱棣在“黑衣宰相”姚广孝的怂恿和精心策划下,打着“奉天靖难”的旗号,自北平起兵,历时三年,一举攻克了京师南京。
关于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,史书记载不一。有一种说法便是,城破之时,建文帝朱允炆在皇宫中的一场大火中自焚。但却没有找到尸首。还有一说,是他逃出去后遁入佛门。这件事后来成了一个“千古之谜”。
公元1402年6月,燕王亲率大军终于如愿以偿攻破京城。
按照传统套路,朱棣打进南京城之后就已经是名副其实的皇帝了,但是此时的他考虑到自己继位的力度还不够。因为朱棣乃是一个朱元璋身边的奴婢所生,并非嫡出,而是庶出。虽然是皇子,但一个奴婢生的孩子继承皇位,天下那些死硬的大臣们是不会轻易答应的。而且更加重要的是,这有可能是其他皇子敢反叛他的理由。所以,接下来,燕王朱棣自导自演了三次“请辞”的戏码。
一、初探臣意
燕王朱棣攻破京城后,并未居住在皇宫,而是住在了九江。这九江位于南京的内城之外,外城之内。战事已停,天下大势已定。很快,不少武臣官员纷纷来到九江的燕军大营投降燕王。
话说,兵部尚书茹瑺才华出众,慎于言行,英俊潇洒,年轻时深得明太祖朱元璋看重。誉为贤人君子。并颁“中外一人,中流砥柱”的铁券丹书。
但到了建文帝时期,由于同太常卿兼翰林学士黄子澄政见不和,并未得到重用。一直耿耿于怀。他也没想到建文帝一朝不到四年便“大厦倾倒”。
位居高位的黄子澄曾伴读皇太子(朱元璋的长子)朱标,只可惜朱标未及继承大统便“英年早逝”,而由“皇太孙”朱允炆接了朱元璋的班。齐秦便是建文帝朱允炆(朱标之子)的老师。
当年黄子澄和齐秦曾极力向朱允炆建议“削藩”,所以,燕王朱棣对黄子澄更是恨之入骨。靖难成功之后,便将黄子澄等人列为奸臣之首,然后被残忍杀害。
当得知这一消息后,“识时务”的兵部尚书茹瑺觉得自己的机会来了。他是第一个来向燕王投降的前朝官员。并上表:劝朱棣登基称帝。紧接着众多文臣也纷纷前来归顺。燕王大喜,分别授予他们新官职或仍任原职。
6月14日旗开网,茹瑺等一批降臣共同上表请求燕王即位。燕王却面露为难之色说道:“我无端受难,不得已起兵自救,意在效法周公之故事传名后世。想不到幼主不谅,竟轻生自毁。我现在已得罪了天地祖宗,怎么还敢想到再登大宝呢?还是请你们再选德才兼备的亲王来继承王位吧!”
朱棣一番话听起来“情真意切”,其实是在探测人意,吊群臣胃口。
果然,茹瑺与众臣叩头再请,燕王又说道:“本王只想起兵诛杀奸臣,如果就了大位,天下人不是误认为我在垂涎帝位吗?你们不是陷我于不义吗?”
好一番说辞!朱棣将自己的“谋逆”说成了正义的化身,而且自比周公。实则“司马昭之心,路人皆知。”不得不佩服他这一招高明!
大臣们心知肚明,便仍然跪着未起,燕王无奈,只得说:“待明日再议吧!”群臣只好纷纷散去。
二、欲擒故纵
15日,一些跟随燕王南征百战的将士们也上表请求燕王。
大凡古代帝王继位,均讲求“谦让之礼”朱棣深谙之道。况且他一贯以“清君侧,诛奸臣”效法周公辅政向天下发出号召,若速速即位称帝,则大家心理上不好接受,恐自食其言,难服人心。二则,三谦未毕,还不到时候。所以,他没有答应众将士的请求。并故作矜持地说道:“登基承位,非我所愿,诸位为何相逼!”
朱棣到底是一个城府极深、做事追求“完美”之人。他在竭力为自己的“合法”即位寻找一件华丽的外衣。
16日,诸亲王和文武大臣又一起上表奏请燕王即位。朱棣的十九弟谷王朱穗也上表了洋洋千言,声情并茂,感激涕零地劝仁兄即位。
此时,群臣以为古之三谦之礼已毕,燕王是时候即位了。谁知燕王决心要把这个三谦之礼进行得“尽善尽美,恰到好处”,依然没有答应谷王和群臣的请求。但他觉得渐入佳境。
三、重塑“嫡”身
燕王越是沉住气,群臣越是急不可耐。一个个干脆跪地不起。茹瑺更是奴气十足地说道:“殿下德为圣人,位居嫡出,当承洪基,以安四海……使臣民们有所依凭,以归天下之望!”
这番献媚之语句句真是说到了朱棣的心坎里。燕王不由得心中暗喜。
其实朱棣自己非常清楚,他出生的时候,朱元璋正在和陈友谅大战,他和母亲高氏向来不受朱元璋重视。
不过降臣茹瑺的一席话给当时的燕王一个很好的“暗示”。朱棣见时机已到,连忙满脸堆笑拱手说道:“汝等暂且请起,看起来我只有听从汝等之命了,容我再思之。”他在思忖如何重塑“嫡”出之身。
后来登基后,他下决心干的第一件事便是,命人“修改”明史,“隐去”了自己的生母,向天下昭告自己是马皇后的儿子,如此登基称帝,天下无人不信服。天下人也没有任何理由反抗了。一代永乐帝果然“非同凡响”。
不过,笔者不得不佩服朱棣三次“请辞”的过人之处!至此,万事俱备,只欠东风。
四、百密一疏
第二天,也就是公元1402年6月17日,天气晴朗,南京城的山山水水一派祥和的景象。远处青山葱翠,绿水潺潺。燕王朱棣起了个大早,众将士早已为他整治好了鞍马,进城的一切都准备好了。
燕王朱棣骑在马上,手揽着缰绳,马蹄踏在路上,发出有节奏的声响。这位42岁的壮年豪杰,意气风发地走在通往京城的大道上。他憧憬着未来君临天下,叱咤风云的日子,浑身充满了激情。
正当他沉浸在遐想之中,忽然路边人群中冲出一人拦在马前。燕王不禁一怔。两边的武士上前阻拦。只见那人神情自如,泰然自若。上前施礼道:“请大王留步,翰林编修杨荣有话禀奏!”
燕王骑在马上,见杨荣举止非同常人。心中暗想,此人敢在路上拦我的马,定是有要事相告。于是说道:“请讲!”
杨荣说道:“殿下此时是先入城呢,还是先谒孝陵呢?”(南京明孝陵是朱元璋的陵墓)燕王一听,心中不禁大吃一惊:“此人厉害,若不是进言提醒,险些误了大事!是啊,自己怎么没想到这一层呢?”当然,燕王绝非等闲之辈,言语之间已将其失误弥补好了,随口答道:“我现在正要去拜谒孝陵!”说着马头一拨,便转向了通往孝陵的路。
这位翰林编修杨荣可不一般。他后来被称作明朝著名政治家、文学家。与杨士奇、杨溥并称明朝“三杨”。官至内阁首辅兼工部尚书。
五、如愿以偿
拜谒完毕。在从孝陵通往大营的路上,文武大臣们把法架和卤簿(皇帝的仪仗设施)摆放在路两边,并捧来了皇帝的宝座。
谷王朱穗跪在前面,拦住燕王的马说道:“恭请殿下登上宝座!”到这时候,燕王依然信誓旦旦地说道:“我情愿守藩,不想登这宝座!”
谷王朱穗忙说道:“殿下万万不可再辞了!”说罢,与众将一道,连推带拉,把燕王朱棣拥到了宝座上。群臣山呼万岁,响声雷动。
已经坐在宝座上的燕王,又自谦地说了一段话:“诸位认为奉宗庙只有我最宜,但是宗庙事重,我不足称道,现在为众心所拥戴,我又推辞不掉,只得勉强顺从大家的心愿,诸位应当协力来辅佐我!”但他的话语早已淹没在群臣的欢呼声中。
至此,朱棣成为明朝第三位君主,开启了他的“永乐帝”时代
。
发布于:天津市配资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